是誰搬走你的錢 ?






你我可曾思考過,我的錢是我的錢嗎 ? 你賺的錢屬於你嗎 ?

在我們努力工作之後,希望得到的代價是什麼 ? 
在我們工作數年之後,期許看到自己的資產存簿又是如何呈現 ? 
想必多數人應該跟 Grace 一樣,期許著在努力之後得到合理的代價,在付出歲月之後得到資產的成長與累積。

人生的劇本,在我們的計畫之下可以盡量如我們的安排執行,可是偶而也有脫稿演出的時候;而又在什麼情況之下,我們的目標與夢想可能會被不小心的事故摧殘與侵蝕,你曾經思考過嗎 ? 如果沒有,下面兩個案例可以提供給您想一想。



案例一 :
案主 : 林先生,58歲,夫妻離異,兩個女兒為上班族月薪約3萬。

林先生在西門町經營玩具店,店中請了五位銷售小姐,每個月的人事開銷及店租總計90萬元,每個月公司的淨營收約120萬元。身為老闆的林先生 ,因為開門營業的關係而認識了許多的業務員,長久下來也因為捧場而買了不少的保險,但至於買了什麼、保單的內容是什麼,他不太過問、也不太清楚。

有一天林先生起床的時後,竟然發現自己下不了床,因為他的腳動彈不得了,緊急送醫檢查後被診斷為腦腫瘤,因為腫瘤壓迫到神經以至於無法行走,所以必須要立即開刀;也因為腦部開刀、以及右半邊的肢體神經長期被壓迫,在手術後的復健自然少不了;而林先生在保險中的給付也只有住院2000元的額度,其他居多的保險都是儲蓄險,其中更有不少的保單也被借款再買了其他的保單。

經由檢視,發現林先生有以下幾個狀況 : 
1. 這次住院的大部分醫療費用,都需要靠自己過去的存款來作為支付。
2. 協助他在生活與復健上 ,需要請專業的看護協助,每一日的費用也需要2600元。
3. 原本經營的玩具店,因為林先生住院在沒人管理的情裝下 、女兒們又不懂經營、碰巧又發生疫情而少了旅客,在收入銳減、但支出又不斷的情況之下,店面在林先生住院治療後的6個月只好關門了。
4. 在收入中斷、看護與生活的費用沒有間斷的情況之下 ,龐大的費用也逼得林先生在住院三個月之後需要轉回居家復健;更在自己可以透過輔具而行動之後,也辭退了看護,每天靠自己自行前往復健中心復健。

案例二 :
案主 : 雷媽媽,52歲,喪偶,一個女兒為上班族月薪約5萬。

雷媽媽是一位家庭主婦,因為早早離開職場,本身沒有保險也沒有存款,平常家中是由29歲的女兒小亦支付家中的生活開銷。但在一次夜半,雷媽媽半夜在洗手間跌倒了,緊急送醫之後也開始引發一連串的併發症造成四肢水腫、中風及洗腎等疾病;大大小小的疾病治療,輾轉更換醫院也住了長達7個多月的時間,而小亦的薪資收入更是家中是很重要的經濟來源,所以除了病房與醫療費用外,復健與看護照顧的事只好請專業的照護人員。

為了支付媽媽的醫藥費用及看護費用,小亦累積6年的35萬存款已消耗殆盡;在尚未康復仍需治療與復健的情況之下,每個月7萬 - 8萬的看護費用對小亦來說更是一筆不小的負擔,小亦只能先向銀行貸款一筆90萬的信貸作為短期的支應,這筆錢是媽媽未來半年的醫療費用及看護費用。

經由檢視,發現雷媽媽有以下幾個狀況 :
1. 這次雷媽媽住院的所有醫療費,需要靠小亦的存款來支付。
2. 每個月7萬 - 8萬的照護費用,更需要小亦先行貸款做為支付。
3. 雷媽媽未來的身體狀況尚是個未知數,如果照護時間超過半年,那信貸的部分尚須要償還,而未來的醫療費用也還未來的及準備。
4. 目前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小亦,過去工作累積的存款已經歸零,未來尚有貸款需要償還,而媽媽未來未知的醫藥支出尚不確定。
5. 小亦的收入需要支付自己現在的生活開銷、媽媽的醫療與照護以及貸款的償還,如果在喪失工作的狀況之下,將沒有其他人可以協助與支付。

這兩個案例,一個是自己生病了無法再繼續透過工作累積未來的資產,雖然有規劃保險但卻不甚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,造成保費雖高卻保障低,最後也讓醫療費用造成過往的資產被侵蝕;另一個是自己的存款因為家人而消逝殆盡,也讓自己工作多年的資產由正轉為負,還要面對一個會持續支出家人費用的未來。






風險會發生嗎 ? 你我會碰到嗎 ?
而是明天先到 ? 還是風險先來 ?

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中,有著平常注意健身與養身的人,但卻突然生病了;有著努力投資並賺取金錢的人,但卻在疾病來臨時需要將過去累積的資產轉賣,來做為救命錢;更有不少人是因為心愛的家人需要治療,而需要將錢在自己與家人中做選擇的人。這些在生活中不斷上演的事件,如果有一天發生在你我身上,你想怎麼處理呢 ?又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處理呢 ? 又在我們平常的收入當中就做好適當的安排,那是否會在事故發生時對我們及家人的金錢損傷降低一些呢 ? 

風險轉嫁的工具保險是其一,「保險」不是萬能,但在風險轉嫁上有它的重要性;而保險應該怎麼買?買多少才合理 ? 相信這也是多數人心中的疑問;因為如果保險不用錢那當然是越多越好,但很現實的是每樣東西都有它的代價要支付,所以過與不及都不好,「過多」容易造成我們平常支出上的失衡,「不及」則容易造成我們生病時資產上的縮水。



我們該如何合理的支付保險的費用呢?

Grace建議可以依照理財631的方法作為基準,再適時的依照每個人的支出狀況和保障需求來做調整,631法則中的1成則是風險的轉嫁,透過平常每個月薪水的1/10來作為風險發生時家庭生活與財務上的保全。

談到這裡Grace也曾經碰到有人提到 : 「我還年輕,應該還不急吧 ! 」在這裡還是必須要提醒一下,疾病與年輕人的距離其實很近。根據衛生署統計,2017年台灣15~39歲有10117人得到癌症,是25~44歲這個年齡層的第一大殺手,癌症38年來更是盤踞台灣十大死因之首。像歌手阿桑,乳癌享年34歲;藝人梅艷芳,子宮頸癌年僅40歲;韓星金宇彬,27歲罹鼻咽癌;這些大家耳熟能響的公眾人物,都在在人生輝煌的時候不幸罹患疾病,而在這個階段的青壯年也大部分人生剛要起飛,更或者是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;上對父母有反哺的責任,下對子女有撫育的責任;如果疾病可以選擇,因該沒有人想患上吧 !





你我可曾經思考過,
我們是賺錢快,還是花錢快 ?
我們是存錢快,還是花錢快 ?
而我們又該該如何規劃適合自己的保障呢?
Grace建議薪資還不高的年輕人在出社會時就該買一些醫療保險,透過每個月薪水的1/10做些風險的轉嫁;因為資產的累積大不易,對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,不論是面臨自己生病時造成工作中斷收入中斷、還將用到過去幾年累積的存款作為醫治、如果金額還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,我們年邁的父母將用他們退休的老本來醫治我們。

所以年輕人的保險,在配置上可以多用定期的保險,來解決短期風險發生時需要大筆費用的支出;因為年輕人常見的意外事故,在骨折的耗材上一根鋼釘就需要6萬 - 7萬的金額,這還不包含住院的支出以及不能工作的損失;這筆費用對一般上班族來說已經是2個月的薪水了,更何況要累積到這筆資金,有些人可能是累積3 - 6個月的時間才能達到;所以Grace建議可以運用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險功能作為短期風險的轉嫁,避免我們的人生夢想因風險而中斷。

在我們的年紀與年資開始增長之後,戶頭也開始有些存款,定期的風險檢視有其必要性,因為醫療環境在改變、我們的責任也在增加,適格適當的保障內容更顯為重要。如能在身分轉變時、每 3 - 5年時幫自己檢視家中最有身價的自己,那我們將可以避免疾病來臨時,我們的保險無法支付我們的醫療費用。

工作一段時間的我們,建議在終身型保險與定期型保險間做好配置,因為隨著年紀增長定期的保費將會越來越貴,在存款有一定、身體還健康的時候,提早幫自己的退休做好醫療準備;照顧好自己的身體、準備好自己的未來醫療,就是減少子女未來的負擔。

以每個月薪水的1/10來解決風險發生時,薪資的補償、醫藥費的支出,也讓我們過去累積的資產得以繼續、讓我們及家人的夢想不會因風險而中斷,這對我們來說擁有現在的生活及保全我們的資產,1/10則是一個好投資呢。






* 生、老、病、死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程,不留資產給親人,也求不影響到他們的人生,照顧好自己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照顧。各位朋友們你開始幫自己的資產架起防護網了嗎 ? 除了您們可以撥個時間幫自己做個檢視外,你也可以有另一個選擇,您們可以找一個財務顧問陪著您們一起檢視;時間就是金錢,減少時間的成本您將賺到更多的財富。

需要財務諮詢的朋友們,歡迎留言給Grace,我將陪伴著妳開始規劃財務這條路。

wangguanhua@gmail.com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