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務規劃,不只是管錢,更是練習為人生負責

  


那天早上,小G和平常一樣準備出門上班,卻發現爸爸還沒起床。走進房間那一刻,她發現爸爸可能已經病危。她一邊聯絡醫院、一邊叫醒媽媽與姊姊,緊接著安排送醫、處理院方文件,到最後協助完成身後事的種種細節。

從醫療通知、到法定程序,再到情緒安撫與爸爸身後的決策,這些本該由長女或母親處理的責任,身為小女兒的小G一手挑起所有的安排。有條理又沉著的處理,讓媽媽與姊姊都驚訝不已。
小G是Grace理財規劃的顧客,她在36歲時才開始體認需要培養自己的財務體質。處理爸爸後事的這份沉著不是小G天生具備的,而是過去六年她透過「財務規劃」的練習,一點一滴鍛練出來的應對能力。當年她月薪5萬多,沒有負債、也有一點存款,看起來財務狀況似乎沒有問題。但她對「錢」的理解,其實和許多人一樣,停留在「有賺、有花、有存」的感覺層次。

直到某一天她意識到:「我每年都有存錢,但為什麼我的資產幾乎沒有增加呢?」

金錢觀不是天生的,多數人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

小G來自一個經濟條件相當優渥的家庭,爸爸是公司總經理,在50歲時就光榮退休了。媽媽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,長年過著有司機、有幫傭的生活。從小媽媽告訴她最多的一句話是:「錢的事妳不用管,只要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。」

這句話原意是父母的愛,但在金錢教育上,這也是讓她「延遲長大」的原因之一。在家庭金錢教育中,媽媽沒有告訴她錢是怎麼來的,也沒有教她應該如何安排「預算」,更示範了想滿足心情而花錢。爸爸則是專注在本業上,對資產也沒有其他積極的管理。當家庭收入穩定的時候,關於錢的問題也容易被掩蓋而不被發現。當爸爸退休後、家庭沒有了現金流,關於錢的使用與分配問題就開始浮現出來。

退休30年後,爸爸的退休金已經所剩無幾,而媽媽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卻沒有下降。她不願意接受過去和現在生活上的落差,經常以情緒的方式向兩位女兒表達:「現在過得很辛苦,花的錢跟過去差很多。」姊姊常為了安撫媽媽的情緒,選擇以補償的方式滿足,無論是聚餐、旅遊、買包等。小G也常卡在既心疼媽媽而無法拒絕,每次只好硬著頭皮買單,不斷循環的狀況,讓她開始覺得金錢上的壓力越來越大。

工作15年,沒存到什麼錢的小G

在協助她檢視資產的時候Grace發現,工作15年小G累積的資產遠低於應該有的儲蓄額。這其中的問題如下 :
● 不了解錢的流向,卻沒有記帳,造成月光光。
● 月底支付透支,現金不足改刷卡,即是預支到下個月的可使用資金。
● 定期透過保單儲蓄,擁有存錢的感覺;繳完就解約,轉存新保單,同一筆錢重複存,理財上錯誤的認知。
● 愛家人,但說不出口拒絕,少了財務的界線,造就了不美麗的心情與資產數字。

財務規劃,不只是錢的計畫,更是掌握人生的規劃

Grace和小G的財務陪跑,最初的兩年我們只能做好一件事:協助她搞懂自己的收支帳。
從記帳的方法、工具的選擇,到分類的方式、現金流的分析、可以的調整,需要一點一滴地讓她清楚「錢去了哪裡」。而財務上的覺醒,往往不是突然的改變,而需要像健身一樣,由不起眼的基本功開始打底。



透過K-A-S-H的四個方法,你也可以幫自己找回金錢的主導權。

方法一、知識(Knowledge):理財的底層邏輯

學校教我們學識,但我們需要更多生活運用的知識,小G諮詢時問道:「我沒有亂花錢啊!但錢為什麼不見了?」原來她習慣在月底刷卡,卻對於「信用卡付款」其實就是消費的知識沒有概念,這也是在教授過程中Grace的發現,原來普及的知識也不是人人都懂。

所以協助小G先由以下5個面向先打基礎。
1. 收支與現金流:不只是記帳,記帳後須要看懂數字背後的行為。
2. 資產結構與淨值:每年的資產有沒有成長?資產是否足夠我們達成目標或退休?
3. 理財工具與風險:投資不是賭博,每個工具的特色與風險、如何配置的選擇、風險如何承擔。
4. 保險與風險管理:風險狀況與保險的種類,如何轉嫁風險,可以得到的保護是什麼。
5. 財務目標規劃:先想清楚我們「想要的人生」,才能知道想要的人生「需要多少錢」。

方法二、態度(Attitude):對金錢的責任感與行動力

有知識不一定會改變結局,真正能啟動改變的,是我們的態度。當我們「有意識到問題」的那一刻開始,將有意識到自己要改變。小G最大的轉變,是她從「我應該」變成「我願意」。她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與家庭的財務現狀,且願意承認過去的忽略,更願意現在就開始改變。

這也是Grace常跟學員說的:「財務顧問可以陪跑,但能按下啟動鍵的只有自己。」自己有多想要,改變的速度就有多快速,而我們只是適當的關懷與陪伴,這也在許多學員的身上也驗證。

方法三、技巧(Skills):把理論轉化為系統

運用簡單有系統的方式,讓小G可以理解怎麼做、為什麼這樣做、可以得到什麼結果。
1. 運用固定比例管理收支與現金流 : 631法則。
(註 : 631法則 : 6生活支出、3理財支出、1風險轉嫁)
2. 緊急預備金準備:3~6個月生活費。
3. 設定財務目標的時間表與金額,切分成小目標執行,檢視資產結構與淨值的成長。
4. 將理財自動化 : 無論是定時定額的扣款或是運用指數的篩選。
透過系統化的方法,協助她不再每一筆錢都用「情感」來決定,而是用「目標」來安排。協助她能自己計劃與執行。

方法四、習慣(Habit):真正的財務自由來自能自動運作

理財不是短跑,而是長期有節奏地堆疊。由最初每週我們花2小時定期檢視與討論收支,到她現在每個月主動盤點、每半年一次財務檢視,這些固定且看似無聊的動作,已成為她的日常,讓她把「理財」建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好的習慣養成,自然的能改變我們財務的結局。

金錢的主導權,其實是人生的選擇權

家庭背景確實會影響我們的金錢觀與財務行為,但也不能成為我們停滯的藉口。Grace認為:「每個人一輩子該學的是一樣的,父母給予得多,早期很幸福、但也失掉很多學習的機會。過去沒學的未來也要學,只是發生的晚,未來就要趕。」因為終究,我們都要為自己的錢、自己的選擇、自己的人生負責。



Grace 的小提醒
理財,不是為了未來,而讓現在拮据。更不是為了現在,而讓未來無依。

理財,是為了過好每一個當下 ! 並讓我們有餘裕的充容面對未知。每個好的結果,都是付出、努力、堆疊而來的。理財是不容易、財務規劃也不簡單,但只要我們願意開始,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。

小G現在的資產,可能還沒能大幅翻倍,但她已經在開始的路上。Grace相信她的持續,一定會讓她自己越來越好。

「只要開始,就不難!反轉人生,靠自己。

 

開始理財第一步,我們就能反轉自己的人生。當您不知道如何開始第一步時,您可以有另一個選擇,讓Grace陪你開始。需要財務諮詢的朋友們,歡迎留言給Grace,我將陪伴著妳開始規劃財務這條路。想諮詢

留言